close

  1959 年5 月21 日,Tom Dixon 出生於北非的神祕小國突尼西亞(Tunisia)。是的,不要懷疑,他不是在英國出生的!不過,Tom Dixon 的雙親並非突尼西亞人,老爸是英國人,老媽是法國人,所以正確來說,他是個在異國出生的混血兒(當然,這不是重點)。只是,Tom Dixon 在突尼西亞生活時間並不算太長,約莫4 歲左右,全家就搬到了英國定居。 

 

帥氣貝斯手為何改走設計路? 

 

  中學時期,Tom Dixon 就讀的是英國第一所綜合學校「Holland Park School」,可是,在求學期間他對設計並沒有多強烈的慾望,反而對音樂展現出無比的興趣,後來,甚至在 20 歲出頭組了一個以 Disco-Punk 音樂為主的樂團「Funkapolitan」(註:Disco-Punk 又稱「Dance-Punk」,流行於 70 年代,節奏強烈,適合當時流行的迪斯可舞蹈。右圖中間者即是 Tom Dixon),而他在樂團裡面擔任貝斯手。除了音樂之外,Tom Dixon 跟當時英國時髦年輕人一樣,也非常喜歡摩托車,然而,一次重大的機車事故,讓這個本來打算朝專業樂手之路邁進的男孩,被迫離開樂團,雖然黑羊並不知道真正的答案,但或許很多愛玩樂器的人應該了解箇中原因吧。

Tom Dixon 在 21 歲時擔任「Funkapolitan」樂團的貝斯手,音樂曲風以節奏明快強烈的 Disco-Punk 為主調,不僅受邀至英國各家 nightclub 表演,更在 1981 至 1982 年時,甚至發行過一張專輯與數張單曲 EP。上方兩圖是他們的專輯封面與宣傳形象照。看得出哪個是設計鬼才 Tom Dixon 嗎?(Photo Credits:Funkapolitan)

  

  很多人說,Tom Dixon 之所以會變成工業設計大師級的人物,是因為他對電焊工藝很在行,這個其實並沒有錯,藉此機會幫他澄清一下,他後來轉學電焊、甚至因此出師,不是為了要修復那台被他撞爛的機車,這應該只是穿鑿附會的流言。

 

  依照 Tom Dixon 本人的說法,他在組樂團的後期便開始經營多家俱樂部(nightclubs,和現在俗稱的「夜店」很接近,不過,nightclub 比較屬於現場樂團演奏與跳舞的性質),很有經營頭腦的他,不希望自己的club 和別人一樣,只是讓不同的樂團輪唱,「到底該怎麼做,才能吸引更多人進來消費呢?」Tom Dixon 突然靈光乍現,決定在舞台上表演電焊實境秀!雖然以現今角度來看,的確相當危險,但對 80 年代的英國來說,火花、敲打、燈光效果,配合著舞台上樂手們聲嘶力竭的演奏,實在是在新奇也不過的表演了!也因此,包括 Tom Dixon 所經營的俱樂部、電焊演出項目,以及他本人在內,很快地就走紅於全英國。

Tom Dixon 早期的電焊作品。左圖:1986 年,從華人煮飯用具發想,將碳鋼炒菜鍋、煎魚鍋平底鍋和炒菜勺,電焊為一體的《Kitchen》造型椅。右圖:1988 年,以鍍鎳綱板焊接而成的《Metal》單椅。

 

  而 Tom Dixon 在舞台上創作的電焊作品,也吸引不少人趨之若鶩地爭相收藏,像是國際時尚雜誌與英國皇室御用攝影師 Mario Testino(註1) 就表現出高度的興趣並且出價收購。沒隔多久,又有一位髮型設計師請他現場即興創作一面鏡子,就這樣,誤打誤撞地,Tom Dixon 正式轉行,開始了他的電焊創作與家具設計的生涯!

 

不要叫我「設計大師」!

 

   Tom Dixon 的確很與眾不同,不僅因為他有著自我糾結矛盾的求學過程、曲折離奇的音樂生涯,就連設計理念也十分戲劇化,所以才被眾人尊稱為工藝大師,或是當代主義的奉行者,可是,Tom Dixon 的設計觀卻和你我的認知截然不同:「我希望打造出的作品是持久耐用,同時又帶著反流行的因子。」(I design for longevity, and I want something to be anti-fashion.)所以,他從來不在乎流行或趨勢這檔事,也因此,他常常想要洗去大家對他的錯誤認知,想高聲吶喊:「我不是大師!」

「Fresh Fat」系列可謂Tom Dixon 的實驗結晶。某次在參觀塑料回收廠時,Tom Dixon 對現場不停運轉的熱熔膠噴膠機興致濃厚,回到工作室後馬上訂製了一台並且自己動手改造,並且利用 PETG 這種極具彈用又相當強韌耐用的「熱收縮聚酯」,以手工的方式將其連結成不斷重複的結繩圈狀,透明如玻璃的質地經過光線照射後,帶給人沁涼的視覺享受。   

 

  為什麼會這樣?一切必須先從他求學時光說起。文章開頭就曾提到,Tom Dixon 高中就讀的是 Holland Park School,這所學校很特別,它是一所打著「綜合教育」(comprehensive school)旗幟的大型學府,很多從這裡畢業的校友,後來在各領域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。但是,Tom Dixon 卻曾經這樣說道:「I've got an ambivalent relationship with it.」意思就是,他對這間學校以及師長所賦予教育,有著愛恨情愁、錯綜複雜的情感! Tom Dixon 認為,這個在 70 年代的實驗性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,因為綜合學校接納各種龍蛇雜處的學生,卻未依照每個人的長才或興趣分門別類。「在我記憶中,我當時根本連完整的英文文法都沒學到,唯一不錯的是課程種類超級豐富,尤其是美術,我在陶藝和寫生課就學到非常多。」Tom Dixon 回想;而他還開玩笑地說,那時候,根本沒人相信他在A 級的陶藝課程得到 A- 的成績,可是那卻是他中學時期,唯一檢定合格的學科。 Tom Dixon 從來沒有進入正規的設計學校研習設計,現在的成就完全是自學而來的,包括早期在俱樂部的電焊創作;然而,他萬萬沒想到的是,某次在 Nell Gwynne 俱樂部的表演,卻誤打誤撞闖出了名號,進而開始了他的家具設計之路。

 

挑戰設計的各種極限 

 

  可是,嚴格說起來,Tom Dixon 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,應該是在 1987年為義大利知名家具製造商 Cappellini 設計的《S Chair》(如下圖),這張椅子推出之後,便吸引廣大媒體與眾家知名博物館的關注,《S Chair》目前也被 MoMA 等美術館收藏中。

早期的《S Chair》其實是採用柳條或強韌的溼地植物莖桿,以純手工工法編織而成的(如右圖),後來才又衍伸出金屬烤漆、動物紋等其他樣式。今年也推出了豹紋限量版。(Photo Credit:Tom Dixon、Cappellini)

1992 年,Tom Dixon 再度為 Cappellini 設計出令人目瞪口呆的造型椅《Pylon》,顧名思義,就是將鋼絲以纖維網狀的方式構築多個三角形骨架,再堆疊成椅子的形貌。別看它弱不禁風,看看右圖 Tom Dixon 坐在上面如此自在,就知道《Pylon》的結構相當穩固牢靠,據說還很省材料費呢。(Photo Credit:Tom Dixon、Cappellini)

 

  對很多藝術家或設計師而言,創作能被 MoMA 相中展出、甚至成為館內的永久收藏,是件很光榮的事情,不過當 Tom Dixon 收到來自 MoMA 策展人的邀請函時,他並沒有驚奇的感覺,只是想說:「啊!他的作品應該跟其他椅子一樣吧,也沒有比較厲害,不需要太大驚小怪。」直到 2009 年,Tom Dixon 為 Audi A8 車款的推出,特別在邁阿密設計博覽會(Design Miami)打造了「Light Light」LED 燈具裝置藝術展,看到設計大為驚豔的 Audi,便告訴他,總公司願意投入一切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讓「Light Light」展覽有機會在MoMA 再次展出後,Tom Dixon 才驚覺,作品被MoMA 賞識是多麼地難能可貴。

 

2009 年,Tom Dixon 為 Audi 在邁阿密設計博覽會(Design Miami)打造的「Light Light」裝置藝術展,以 100 多盞多面體鏤空鋁板吊燈《Etch Light》(如上排第二張圖)、130 個銀色氦氣氣球高掛天花板,不僅營造出多層次的絢爛光影,吊燈內更嵌入當時先進的 LED 燈泡,和 Audi 新推出的 A8 車頭燈彼此輝映。(Photo Credit:Tom Dixon、Audi) 

 

  後來,Tom Dixon 陸續為不少知名設計品牌創作,像是大型連鎖家具零售商 Habita、芬蘭家具品牌 Artek、義大利知名家具大廠Magis 等等,到了 2002 年才正式創立同名自有品牌「Tom Dixon」。不過,漸漸地,全球的目光焦點開始轉移到 Tom Dixon 的燈具設計上(其實他仍然有陸續推出家具與家飾的作品,只不過燈具的創作遠遠紅過其他設計),不管是吊燈、立燈或桌燈,每一件作品總是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,有的可能是在技術或材質上的突破,有的則是擁有深刻的文化意涵,它們擺脫以往只能當作空間配角的苦情,慢慢躍上第一線、成為 Tom Dixon 品牌的「當家花旦」。

 

2004 年出品的《Mirror Ball》吊燈是一款充滿未來科技感的燈具,其靈感來源正是來自於太空人的頭罩。Tom Dixon 先以聚碳酸酯製造出球體,接著再採取特殊工法,在表層鍍上細薄的金屬,銀亮如鏡面的燈罩倒映著四周的景觀,讓整體空間彷彿無限延伸外,光線也在球體內部不斷反射,產生有趣的光影效果。(Photo Credit:Tom Dixon、BOLON)

 

長期以來,Tom Dixon 也一直思索著「如何藉由工業設計將文化與傳統工藝結合」,而他本身也非常喜歡藉由旅行,來了解不同民族與國家的特色,某次的印度之旅又再一次地激發他的創作靈感。當時,Tom Dixon 看見印度人頭上頂著乘水容器,這般的文化衝擊讓他印象深刻,進而在 2006 年邀請北印度莫拉達巴德(Moradabad )的工匠師傅,以純手工鑄造方式,將傳統的裝水器皿和銅製平底鍋的造型,轉化為一盞盞各有千秋的《Beat Light》吊燈。(Photo Credit:Tom Dixon)

 

追求永續性,反時尚流行

 

  Tom Dixon 非常瞭解材料的特性與製造的流程,所以他的設計總是充滿濃濃的工業風,加上恰到好處的比例,整體美感可說是經年累月、以時間和心血證明的。最重要的是,由於 Tom Dixon 非常不喜歡盲目地跟隨潮流,因此每一件作品都直接反映出創作概念、材料或是工法,而且沒有多餘的裝飾和一大堆的附加功能,更省卻任何不必要的設計語彙,只剩下 Tom Dixon 最想要傳達的理念!

 

1995 年,Tom Dixon 為義大利燈具品牌 Foscarini 設計的《Lightweigh》吊燈,擺脫傳統水晶吊燈的笨重感,利用電鍍金屬架構出未來感十足的幾何圖形,表現出無重力的漂浮感,並以口吹玻璃燈座取代無趣的水晶燈,極具戲劇張力。(Photo Credit:Tom Dixon、Foscarini)

 

 

  此外,Tom Dixon 之所以致力追求「設計的永續性」,就在於他深刻體會到,每個設計都可能隨著不同的背景,被擺放在不同的時空裡。因此,他想創造出適用於各種空間、經得起歲月考驗的作品,這也正是他堅持「反時尚/流行」(anti-fashion)的原因。並不是說時尚不好,Tom Dixon 只是想要強調,流行之物太具時間敏感性,很快地,就會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,而這樣很容易造成空間擺設的衝突與矛盾。

 

2012 年,Tom Dixon 首度挑戰以陶器製造燈具,而且上釉方式還是一度失傳、目前只能在伊斯蘭地區學習到的「虹彩」(luster-painted)。為了呈現出馬雅文化的金字塔成廟、古代法碼等古文明象徵物,Tom Dixon 特別加入礦石和貴金屬,並且經過上千次測試後,才調配出目前的釉彩配方。前後共耗費英國百年陶瓷工廠師傅 10 至 14 週手工打造,方可完成有如孔雀羽毛般斑斕色彩的吊燈《Lustre Light》。(Photo Credits:Tom Dixon)

 

 

 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,黑羊重新體會到很多事,有些設計師(像 Marcel Wanders)堅持創造一個有特質的空間,讓使用者經過選則、進一步破壞後,再重新利用空間元素;有些設計師(像 Tom Dixon)則是尊重空間裡的每一個物件,可以移除的他就挪去,不能移除的他試著去保留、尊重,接著運用自己的專長,重新塑造可以使該空間和諧並且產生共鳴的元件出來。但不論是哪一種設計師,都令人極為欽佩!

 

MOT編輯/黃伊筠

 

註1:1954 年出生於秘魯的 Mario Testino,是當代時尚圈最炙手可熱的攝影師之一,但他的攝影生涯其實相當坎坷,前 20 年都默默無名,只能替模特兒拍拍試鏡照一直到了41 歲時被天后瑪丹娜「慧眼識英雄」後,才開始有大批名人紅星請他拍照。Mario Testino 曾經為凱特摩絲(Kate Moss)、茱莉亞‧羅勃茲(Julia Roberts)、葛妮絲‧派特蘿(Gwyneth Paltrow)、Lady Gaga、艾瑪‧華森(Emma Watson)拍照,而這些女星的倩影也紛紛躍上《Vogue》、《Vanity Fair》、《The Face》等時尚雜誌的封面與扉頁;除此之外,他更是英國皇室的御用攝影師,包括黛安娜王妃母子、威廉王子賢伉儷等王室成員的自然神韻,都被他的鏡頭真實捕捉。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mottimes.com

 

 

innhousecontect  

想要擁有一個不一樣的家嗎?歡迎來電諮詢:02-2704-6555

--我們提供你最專業的美學配置服務--

-inn house 清荷家居美學-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清荷家居生活館 的頭像
    清荷家居生活館

    清荷的居家生活美學空間

    清荷家居生活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